大家好,欢迎大家来到“青春朗读—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”第三期。上次我们讲到:习近平、雷平生等人从大城市到小村庄成为知青,在那几年里度过了难忘的“四大关”,开始适应新的生活。后来采访组采访了张卫庞,他当时讲到,他和习近平、雷平生他们住得很近,而且给他们搬过两次家。接下来由我们为大家一起来回忆当时的情景。
录音内容:
我们到梁家河几个月后,张贵林的女儿“红儿”迎来了一位上门女婿,叫张卫庞,近平从张青远、刘金莲家搬到知青窑时,要把行李和一些家什一点儿一点儿搬到新窑洞去。我在搬家过程中,看到张卫宠坐在一块石头上笑。我问他:“张卫庞,你笑甚?”张卫庞喜滋滋地说:“ 你看!近平把这个送给我了!”我一看,张卫庞手里拿着一个针线包,上面绣着“ 娘的心”三个字,我知道,这是近平的妈妈齐心阿姨在他插队离京时送给他的针线包。后来,张卫庞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针线包上交给档案局了。
后来,近平回到村里看望乡亲,见到张卫庞,总是跟他打趣两句。现在,张卫庞在种植苹果,苹果质量很不错。2015年春节前夕,近平和彭丽媛老师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,遇到张卫庞,问他种苹果每年收入能有多少。当时村里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苹果,没什么规模效应。头一年结苹果,张卫庞就挣了几万块钱。这在陕北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农村,已经是不错的一笔收入了。所以那次近平就高兴地说:“ 张卫庞,你可发了! ”那次,近平还坚持亲自上到塬上地头看了张卫庞的果园。
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,2016年,年近70岁的张卫庞将附近27户农民组织起来,成立苹果合作社,还搞了一个苹果品牌“梁家河塬上苹果”。这些绿色、环保、不上化肥、不打农药的纯天然优质苹果,2016年产量有200-300吨。张卫庞自己也收了差不多5万斤优质苹果,这一年他收入了20多万元人民币。由此可以看到,梁家河的老百姓,通过他们的勤劳和努力,正一步一步地富裕起来。其实,让人民过上好生活,也正是近平工作和奋斗的目标。
近平到梁家河以后,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,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,对他们很同情,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。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,是近平思想、觉悟、感情的出发点。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,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,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。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,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,我就有很多感慨,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,来自他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与热爱。
谢谢大家的观看与聆听,我们下期再见。